南京社会科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 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若干思考

    尚庆飞;于涣茹;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经典作家关于政治建党的思想为我们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托;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也是对我们党的政治建设传统的接续传承;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更是为了坚守党的政治属性、完成党肩负的历史使命、解决党内存在的政治问题和实现党的全面领导的实践要求。进一步廓清党的政治建设的科学内涵、发展脉络和实践要求,对拓展和深化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019年07期 No.381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经济学

  • 建国70年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演化趋势与结构分解

    袁小慧;范金;

    本文在对建国70年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测算基础上,将中国经济发展与科技体制和科技政策演变历程相结合,探寻东中西部不同地区TFP变动的阶段性演化趋势,并从要素构成和影响因素两个方面进行结构分解。研究结果发现:第一,相比于计划经济时期,改革开放后TFP增长率的波动更为稳定;第二,TFP增长率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地区特征以及前低后高的动态演化特征;第三,中国经济增长中不断显著的投资驱动特征在改革开放Ⅳ阶段明显减弱,创新驱动特征开始逐步显现;第四,东部地区受人口红利消失影响较为明显;第五,技术效率改善和技术进步提高是推动东部和中部地区TFP增长的主要因素,而技术进步则是推动西部地区TFP增长的唯一动力。

    2019年07期 No.381 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K]
  • 中国高铁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博弈分析

    魏巍;安同良;

    通过构建并求解了中国高铁技术引进方与国外技术转让方之间的博弈模型,研究了中国高铁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取得成功的关键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国内的市场需求越大、产业集中度越高、对国外产品的进口准入越严,国外技术转让企业越分散,则国内企业越容易取得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成功;在上述条件确定时,自主研发成本的大小决定了企业采取技术引进策略还是自主创新策略的最终选择。据此,对我国产业的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提出了消除市场障碍、激发市场需求,提升自身技术能力、把技术引进作为某些特定条件下节约成本的手段,政府或相关组织适时介入技术引进等建议。

    2019年07期 No.381 19-2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 中国情境下工作场所精神性的运作机理研究——组织行动者的“内圣外王”之道

    胡国栋;张丽然;

    现代组织中强调"合理化"的制度、技术、控制等一系列机械的管理模式,对员工行为和思维造成某种程度的压制和奴役,使员工处于一种本性异化和精神禁锢的被动状态和困境之中。根源于欧洲学术传统的组织社会学提出发掘个体能动性的组织行动者概念,为分析组织员工的真实行动逻辑和提升工作场所精神性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角。后工业社会的管理实践,正在从剥离了员工主体性的工具理性向能够赋予员工以意义感、互联感及内心体验等精神性的方向转化,儒家的治理思想可以有力地支撑这一组织转向。本文基于儒家文化背景,深入探讨了员工个体在儒家"内圣外王"的伦理机制干预下,利用自身的行动能力内外并重所建构的工作场所精神性运作机理,对组织中的员工增进和满足其情感需求、精神救赎及工作意义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9年07期 No.381 2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哲学

  • 历史世界的主体间性与四肢结构——《世界交互主体的存在结构》解读

    张一兵;

    我们周围世界中用在性存在,都是交互主体活动的物象化结果,这也就是说,这些用在性的二肢关系并不是自然存在的客观属性,而只有在"我"的主体性的关系结构中,面向我们的用在性关系存在才会是有效的。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一个相互依存的交互主体性的协同体,这恰恰是人类存在与自然界动物生命存在的根本异质性。人在现实生活的关系性存在,会生成一种新的二肢性,即"作为我的我"和"作为一个社会角色的我"的双重存在。现象与件的二肢性和交互主体的二肢关系只有统一起来,才可能科学地认知社会历史存在的四肢结构本质。

    2019年07期 No.381 3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 实践的哲学:美国学界对中国哲学的一种认知

    张淼;

    中国哲学在美国哲学界处于非主流乃至边缘的地位,这与美国学界对哲学的认识传统有密切的关系。但是,近些年来,一些美国学者也在反思和重新看待哲学和其他非主流哲学,他们对哲学概念的重新思考,确认了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同样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他们强调实践哲学在当代哲学的重要性,并以此来分析和研究中国哲学,从而使中国哲学本所具有的实践性得以彰显,实践的哲学是当代美国学界对中国哲学的一种新的认知。

    2019年07期 No.381 4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曲韵畅;余达淮;

    世界市场是马克思曾经构想但并未实现的"《资本论》六册计划"的最后一册。展开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研究可以预先思考以下三个议题。首先,是以人类间交往关系的长视角来重新审视广义世界市场与狭义世界市场的概念,这一议题回答的是世界市场"从哪里来"的问题。其次,是以资本的历史使命作为判定当代世界市场历史方位的依据,明确当代世界市场的历史方位,这一议题回答的是当代世界市场"现在在哪里"的问题。最后,指明世界市场话语权的重塑是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最显著的理论特质,应该对此做科学的认识,避免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成为纯粹的经济学研究,这一议题回答的是当代世界市场"要向哪里去"的问题。这三个议题构成了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基本维度,也是当代构建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基础。

    2019年07期 No.381 47-5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社会学

  • 社会凝聚与居民幸福感

    邢占军;张干群;

    伴随着小康社会的建成,我国居民的幸福感正在从物质主义时代向后物质主义时代转变,社会凝聚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越发凸显。本研究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2012),从社会信任、社会资本、社会参与、社会归属和社会公平5个维度考察了社会凝聚对我国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社会凝聚的5个维度对居民幸福感均有正向影响,但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相比于教育程度、性别等个体特征和相对收入等社会经济因素,社会凝聚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更为显著。新时代的社会建设应当更加注重社会信任、社会资本、社会参与、社会归属和社会公平,不断提升社会凝聚水平,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创造条件。

    2019年07期 No.381 5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 分配公平感及其背后的正义原则

    田芊;刘欣;

    分配公平感研究在国内学术界日益受到重视,但对该领域的一些核心概念的区分还不够明晰,有的研究甚至把宏观公平感与微观公平原则联系起来,或者把微观公平感与宏观公平原则联系起来,来探讨问题。本文试图澄清分配正义与分配公平感、宏观公平与微观公平、宏观公平原则与微观公平原则等概念的基本含义,以期对基于中国经验进一步创新发展分配公平理论具有启发意义。

    2019年07期 No.381 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政治学

  • 公用事业PPP发展的靶向目标研究

    蓝志勇;郑国谋;

    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简称PPP)有助突破政府财政不足对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发展的限制,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用事业服务的质量。过去,对PPP的研究大部分以经济维度为主,关注融资和经营模式、市场竞争、运行效率、风险分担等,并以市场失灵作为政府干预的理论支撑。然而,面对今天日益增长的公用事业和以公共服务为目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需求,即公共与准公共产品的合理供给需要,传统以防止市场失灵为目标的理论对PPP实践的指导解释力不足。本研究引入防患公共价值失灵的理论主张,以补充单一经济维度追求的不足。文章提出,公用事业PPP的发展路径必需同时满足公益性和效益性的诉求,防止公共价值失灵,以PPP的终极目标—公共利益,而非以工具特性—经济效率来指导政府对市场的合理干预。

    2019年07期 No.381 6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 市场参与视角下的农村贫困问题——贫困类型、地区分布与反贫困政策

    桂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农村普遍脱离贫困离不开农民大规模市场参与。农民的市场参与情况取决于其参与能力与参与意愿,不同地区农民的市场参与程度不同,造成不同地区农村贫困样态的差异。"东部地区"农民的市场程度高,该地区的农村贫困问题不突出;"中部地区"农民通过家庭内部分工实现劳动力充分使用,降低贫困发生率;"西部地区"农民的市场参与程度低,造成贫困现象多发。市场在消除大部分贫困的同时,又制造出新的贫困现象,市场兼具反贫困功能与内贫困机制。下一步的反贫困工作要继续坚持"三管齐下"策略,首先是大力发展经济,鼓励农民参与劳动力市场;其次是发挥土地公有制优势,为农民构建土地兜底保障;再者是继续实施财政转移支付,提高扶贫政策的精准实施效率。

    2019年07期 No.381 76-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 新时代社会组织党的建设:时代议题与现实景观——基于四川省176个样本的调查研究

    韦克难;陈晶环;

    调查研究发现,进入新时代,社会组织党建有效地促进了政党权力的影响力提升,促进了服务型治理的开展,促进了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使社会组织内部治理与党建协同发展。但目前在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党建领导体制还不够完善,两个覆盖还有待提升,党建工作机制还不够协调。笔者创新地发现,在党政强嵌入下,社会组织出现体制适应效应、结构趋同效应。为促进社会组织党建发展,需要进一步创新党建管理体制,创新分类指导机制,创新工作方法。

    2019年07期 No.381 8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法学

  • 我国刑事判决说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路径——以地方基层法院刑事判决说理为例的分析

    杨帆;蓝章湖;

    刑事判决理由的理性阐释是法官裁判的逻辑演绎,亦是社会对公平正义的内在需求。本文通过翔实的数据,深刻分析当前我国的刑事判决说理存在的制作粗糙、繁简不当、重证据罗列,轻证据和法理分析等现象与刑事判决说理呆板僵化、不系统、不科学和缺乏制度规范等问题,并从理念、制度、技术层面提出构建完善的刑事判决书说理机制,以实现刑事判决说理的价值追求。

    2019年07期 No.381 9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主体结构及其程序构造之展开

    邓搴;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合作治理背景下政府履职方式上的一种创新,从法律关系基本构造上看,政府从直接提供公共服务转向外部购买公共服务是由二元主体结构迈向三元主体结构的演绎过程。供应商的加入打破了原有的二元主体结构及其程序,而程序构造也因此在程序理念、价值、范畴与内容上发生着流变,并决定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程序构造从修补、调整与创设三个维度上展开。据此,未来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程序的建构,应立足在三元主体结构上,将购买程序划定为四个基本环节,并在各环节中依次建构或完善相关程序制度,从而保障政府与供应商合作共赢。

    2019年07期 No.381 99-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德法共治:基于思想源流和现代化国家治理框架下的思考

    仇晓洁;

    德法共治是中国现代化国家治理框架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学界对"法"的认识长期受苏联的"功能说"影响,因而忽视了"法律和道德的关系"问题实质是关于"法是什么"的问题,这就限制了我国学术界对于法治与德治关系的深度思考,所以探讨德法共治要从二者理论源流入手,从法理学角度解构法律和道德的关系。结合现代化国家治理理论,从历史角度和实践需求分析德治被纳入国家治理体系的必然性。德法共治成就了中国特色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破除了国家治理模式中的"唯西方论",这既是对于中华法制文明的传承,也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体现。

    2019年07期 No.381 106-110+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新闻传播学

  • 中国文化全球传播的媒介逻辑与社交融入创新

    晏青;

    中国文化与大众传播并不存在天然联系和内在规定性,两者的偏正性表述是在"全球化-现代性-传播"的历史演变和话语脉络中勾联。中国文化螺旋式发展与作为国族沟通和符号承载的"传播"具有话语同构。当下新的传播体系更新文化传播假设与理念,促成中国文化在时间(现代继承)和空间(全球传播)领域的协调发展。尤其传播助推的全球化和本土化、传统与现代的博弈中,作为地方性知识和传统意蕴的中国文化的边界得以拓展,而将中国文化汇入世界主流社交媒体的交往实践是实现进入全球"日常生活"的一条途径。

    2019年07期 No.381 11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 媒体融合智能化演进中的算法权力与风险防范

    尤红;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媒体融合出现智能化趋向。人工智能技术革新在媒体融合中发挥出以智能化驱动支持内容生产、以算法为核心进行信息匹配、以平台为基础完成效果反馈的智能化推动作用。技术本身的发展驱力、资本逐利的市场逻辑与用户主体的信息需求成为其演进动因。作为数据与人工智能之间的节点,算法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媒体传播权力的再分配、对媒体用户统治力的增强、对媒体行业控制力的彰显使得权力越来越存在于算法之中。在反思算法权力带来的过度个体化趋势、信息窄化现象以及传播中人的主体性弱化等一系列社会性问题的同时,从提升算法分发公共匹配、推进算法平台治理、重归媒体实践人工影响模式等方面对算法带来的权力迁移及其风险防范予以探讨。

    2019年07期 No.381 120-125+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钟山文艺论坛

  • 图像再现中的想象及视觉经验——沃尔顿“视觉经验”模式初探

    殷曼楟;

    作为美学的经典命题之一,想象与视觉感知的关系对于我们当下的视觉经验研究仍具启发意义。从心理学上来说,想象与视觉感知的关系提供了探讨以贡布里希为代表的间接知觉论的另一视角,并与视知觉论者所倡导的直接知觉论的视觉经验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沃尔顿作为当代探讨想象与再现艺术的代表人物,他对想象与图像再现、图像描绘及视觉经验的讨论发展了间接知觉论,构成了当下"视觉经验"讨论的另一阐释模式,这也成为视觉性研究中特定观看方式何以建构之问题的一个解释范式。

    2019年07期 No.381 126-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 论当代北美华人作家的抗日文学叙事与文化创伤建构

    王文胜;

    本文从创伤理论的维度,探讨近二十多年来北美华人作家抗日战争叙事的价值,它们对日本侵华战争尤其是"南京大屠杀"给中国人民造成的文化创伤进行了建构。这些文学文本总体来看,发生了从进步叙事到悲剧叙事的转向,作者在战争背景下审视了人性中恶的一面,强烈地表达出了反战立场,是有其独特价值的。

    2019年07期 No.381 135-139+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教育学

  • 当代道德教育的三重理性向度——兼论如何培育理性的道德人

    叶飞;

    理性是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的内核,培育人的理性精神是当代道德教育的重要使命。当代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实践世界的回归,其核心是批判抽象化、概念化、认知化的理性教育,而并不是对理性本身的贬斥。为了更好地培育理性的道德人,当代道德教育需要重构理性以及理性的道德生活,使之摆脱抽象化、概念化及认知化的束缚。为此,道德教育应凸显理性的三重向度:其一,在本体论层面上,肯定人作为"公共存在"的本质属性,引导受教育者超越狭隘的私人理性,培育公共理性的意识与能力;其二,在方法论层面上,诉诸协商共识、平等对话的交往生活及教育方式,发展受教育者的协商意识、平等理念以及批判精神。其三,在实践论层面上,建构指向于"理性—行动"的实践理性的培育机制,重构道德理性与道德实践的内在统一性,更好地促进理性道德人的培育。

    2019年07期 No.381 140-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儒家伦理道德一体的文化线索及其当代德育价值

    崔振成;

    "克己复礼为仁"与"人而不仁如礼何"共同构成了儒家伦理道德相濡以沫、一体共在的道德哲学的文明密码与文化脉络。在其价值启蒙下,道德教育的基本理念表现为心中有敬与安伦尽分之道德主体培育的德育目的论、"承认"与"理解"的德育方法论、伦理实践导向的德育评价论。然而,在伦理道德从"一体"走向"分裂"的"悲怆情愫"下,当代德育沦为道德强势僭越伦理的"道德独舞"的荒悖,并带来一系列"恶"的德育后果。致力于建构教育伦理实体、德育目的的伦理觉悟、德育过程的伦理自觉、开拓伦理实践的德育空间以及教师教育的伦理道德文化系统学习是伦理道德一体德育的实践向度,也是令人憧憬的理想德育。

    2019年07期 No.381 147-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