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死亡反对死亡:作为理论恐怖主义者的鲍德里亚——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解读
张一兵;
摘要(Abstract):
在1976年写下的《象征交换与死亡》一书中,鲍德里亚的思想中似乎发生了一种更大的转折。以我的看法,相对于自从《物体系》、《消费社会》的他性理论空间向《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自主性思想构境的转变,这是他理论逻辑构境中第二次重要的转换,也是在这种整体思考空间的改变中,鲍德里亚最终确立自己的原创性思想构境的过程。此时,鲍德里亚用来图绘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关键性概念——拟像-拟真出场了,并且,一个作为缺失本体的基础性范畴——真实也开始成为他逻辑批判张力的支点。
关键词(KeyWords): 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拟像;拟真;超真实;超级现实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张一兵;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美〕凯尔纳:《千年末的让.鲍德里亚》,《鲍德里亚:批判性的读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 〔2〕〔3〕〔8〕〔22〕〔23〕〔24〕〔28〕〔法〕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引言,第1页、第2页、第3页、第3页、第4页、第4页、第7页。
- 〔4〕Simulacre,此在法文中有古语中的偶像一义,也有幽灵、幻影和模拟的意思。鲍德里亚使用此词是在一个人与世界关系尺度上,着眼于一种走近对象终而消解对象的方式,此词的中译有仿像、类象和拟仿物等,我以为译为拟像为宜。因为,中文中的“仿”、“类”,都与第三阶段的无指涉物的拟真之意不符。英文中没有此词,法文中古语通常用复数词Simulacrum,鲍德里亚在《拟像与仿真》一书中的篇首中,戏仿旧约《传道者》文字时,就使用了此词。
- 〔5〕Simulation,此词在法文中的意思有假装、模拟、仿真和假冒之意。英文中的意思基本是一致的。此词的中译有模拟、拟像和仿真等,鲍德里亚显然在用此词表达自己一种全新的意境,即在工业文明之后人与世界关系中拟像的第三阶段,世界的基础生成为没有被拟仿对象的无根性的自我拟真之物,这里显然没有模仿真实对象之意,所以译仿真似有些偏差,我觉得译拟真更符合鲍德里亚此时的语境。
- 〔6〕Hyperreal一词在中译中也有译作“超级现实”,恐怕这种意译语境都是在超现实主义(Surralisme,其实法语中的这个“Sur-”是指“在…之上”,Surr啨al是指唯真之意,这种对真实的指认是建立在超越伪现实生活之上的)一语的影响下生成的,但从鲍德里亚这里的具体思想构境看来,Hyperreal(法语和英语中的Hyper-都有超越和过度之意)译作超真实是更为贴切的。可是,将英语中的Hyperreality译作超真实则是容易引起理解中的混乱的。
- 〔7〕鲍德里亚自己也指认过这一历史线索,他说,在传统的超现实主义那里,肯定性的超出日常生活的东西只是在“艺术和想象发挥作用的某些特殊时刻”才能得以构境,可今天的一切社会生活本身都被另一种证伪意义上“超真实”所过度浸淫。
- 〔9〕〔10〕〔13〕〔法〕鲍德里亚:《完美的罪行》,王为民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8页、第4页、第43页。
- 〔11〕〔英〕霍洛克斯:《鲍德里亚与千禧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5页。
- 〔12〕参见〔美〕凯尔纳:《鲍德里亚:批判性的读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4页。
- 〔14〕参见拙著:《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像》,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十章。
- 〔15〕〔美〕凯尔纳:《千年末的让.鲍德里亚》,《鲍德里亚:批判性的读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 〔16〕〔法〕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67页。拟像(simulacre)与拟真(simulation)这两个概念是十分容易混淆和搞错的,《拟像与拟真》一书的中文繁体字译者台湾学者洪凌先生自己就被搞得晕头转向,在他翻译的《拟像与拟真》一书的正文中,他正确地表述了鲍德里亚在《拟像与科幻小说》一文中关于拟像(simulacre,他译为“拟仿物”)的“三重秩序”,而也是在他自己写下的译序中,他自己却将鲍德里亚在《象征交换与死亡》一书的相同表述错写为拟真(simulation,他译为“拟像”)的“三重秩序”,好玩的是,他还专门自己标注了原文中没有的错误英文“the three orders of simulation”。分别参见洪凌译的《拟像与拟真》,台湾时报文化出版,1998年版,第233页;第5页。
- 〔17〕〔18〕〔19〕〔法〕鲍德里亚:《拟像与拟真》,中译文参见洪凌译,台湾时报文化出版,1998年版,第233页、第233页、第233-234页。
- 〔20〕〔英〕拉什等:《符号经济与空间经济》,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1页。
- 〔21〕〔26〕参见戴阿宝:《终结的力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9页、第167页、第161页。
- 〔25〕〔英〕霍洛克斯:《鲍德里亚与千禧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页;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139页。
- 〔27〕〔29〕〔30〕参见〔美〕凯尔纳:《鲍德里亚:批判性的读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1页、第205页、第208页、第211页。